问:调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
- 答:刚好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关于这个的,前几天刚在淘宝上买了这本书,相信对你会有帮助:
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》:该书应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,依据拉尼斯和费景汉提出的分析农业—工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框架、乔根森模型、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等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,结合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的实践,将发展经济学、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,以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为基础,以农业现代化为背景,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,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视角,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,建立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;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,探讨农民帆段增收的深层次问题,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、制约因素及其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;探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,加快农村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,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,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;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和机制,提出了调态慎誉整农村土地政策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,以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,构建身份同一、地位平等、权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,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的同步有序转移孝贺,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,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。
问: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
- 答: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李迟的途径有:
1.打开城门,双向流动,农业劳动力持续有效地转移,需伴随和区域经济结构档耐等深层哪蠢李次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进行。实行老人老办法、新人新制度、旧城旧规章、新城新管理,逐步以新代旧;
2.逐步开放和管好劳务市场,完善劳动力转移机制,建立市场与管理机制,制定制度与法律,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;
3.劳动力转移实行宏观调控,农业内部尽可能多地吸收劳动力,大力推进第二、三产业乡镇企业发展,鼓励并兼顾资本(技术)密集型产业的发展;
4.多种形式就业,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化就业方式予以充分肯定,实行由国家宏观调节和由市场配置相结合的劳动就业制度;
5.综合方式转移,以农业为重,剩余劳动时间和少量剩余劳动力兼营二、三产业;时农时工,时农时商;“离土不离乡”,“离土又离乡”;
6.另可建设配套机制:
土地流转创新,即土地转包、转让、联合服务等,允许的依法有偿转让;
非农产业产权创新,股份制、非农化和城镇化的有机结合;
疏通国际劳务输出通道,海外派遣普通劳务人员,如清洁工、搬运工、伐木工、农工、花匠、菜农等;
开发,挖掘人的充沛体能,开发现代知识、科技和思想的掌握潜力。
拓展资料: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好处
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,人地矛盾十分突出,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著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,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,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。因此,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,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,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,关系到整个发展的战。 - 答: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,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以下三条:
一、就地就近转移,农村消化;
二、跨地区转让凳移,合理分流;
三、跨国转移,境外输出。
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,人地矛盾十分突出,农村劳动力坦基旅剩余现象非常显著。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,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,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。因此,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,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村劳锋戚动力资源,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,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。
问: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数据来自哪里
- 答:主要数据来源在2010~2011年间的问卷调查,研究者主要选择农村劳动力迁移较多的安徽省以及江西、湖南部分地区农村的留守老人进行问卷调查,取得有效问卷425份。
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祥晌总体状况与特征: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(区、市)6万多农早宴橘户、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,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(见说明)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18.6%;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为4.54%,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.4%,增减相抵,2001年净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3.14%,比2000年下陆团降4.6个百分点。
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,欢迎采纳,谢谢。